今天從我 subscribe 的 blogs 書籤裡看到豬小草的這個 title
赫然發現原來是 Jerry 老師的一篇文章
內容大概是在講研究該怎麼做、對做研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云云,
裡面豬小草還貼了個 Jerry & Febie 的 Podcast ...

由於說比看文章簡單多了,而且又很久沒看到 Jerry 老師,
就點下去聽了聽...果然是 Jerry 碎碎念 XD
好像又回到兩年前上他課的時光啊(茶)


powered by ODEO


ok, 碎碎念交代完了,
接下來講一下我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

(一)

不知道是為什麼,或許是國中數學老師很好的原因,
又或者是高中生物老師很好的原因,還是因為吳健雄科學營的原因,
其實打從我對「研究」有概念開始(時間已不可考),
研究(或說:發現真實)的過程對我來說一直都很 trivial 。

observe、hypothesize、experiment、revise

研究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這樣的過程似乎再自然也不過,就跟呼吸一樣。

一直到現在念了社會科學,
才赫然發現還有種東西叫「研究法」,或者說「方法論」,
而且老師還分外重視這玩意兒,
除了列為必修課程以外,還開了方法學的學程。
「方法論」似乎變成一種念茲在茲、時時不可忘記必須對自己耳提面命的東西。

到底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呢?
為什麼對自然組的學生來說像呼吸一般自然的事物,
在社會組的學生卻要如此人工制約地強加於自身之上?

除了這一套科學研究規則是自然科學的根基,
而社會科學是在科學革命、社會研究科學化之後從自然科學搬過這一套來的因素以外,
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導致了如此不同的差異?

是學科傳統的描述性本質,導致了社會學科的研究者必須如此戰戰兢兢不被拉回傳統的路線嗎?

(二)

提問力這種東西一直都很重要,
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對整體事件的掌握、理解能力如何。

一個人要能問出正確、有意義的問題,
有一個先決條件:他對於這個 issue 的掌握夠好,他知道現在在討論的事情是什麼。
所以這就牽涉到他的理解力如何、理解是否迅速正確。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迅速的 get the whole picture ,
那他往往就能問出很好的問題。

「聽演講」往往是一個很好的分辨一個人理解力好壞的場合,
或者說,分辨一個人「提問力」高低的場合,
因為一場演講,多則兩個小時,其實時間不是很長,
在這樣短暫的過程中,要能理解對方在講什麼,進而提出切重要害的問題,是相當不容易的。

在我聽過這麼多演講的經驗中,
我歸納出一個模糊的發現,
一個提問力與畢業學科之間的規則:

念物理的人都非常厲害,非常的會問問題。就算是聽他一點概念都沒有的領域的演講,他也可以在三個問題之內切重要害,直打問題的核心。他的第一個問題往往很蠢,會讓在座的該領域的人有點嗤之以鼻,但是經過兩三個問題的修正之後,他關於這個領域的基本大概就可以補足,而下一個問題就會切中要害了。
唸生物的人問問題往往有一個固定的 pattern :先是問 graph 是怎麼做出來的,再來問產生 graph 的時候用了多少個 n ,質問這樣的差異如何判斷有 significance 。大概都是跟統計學有關的問題。
念社會學的人問問題往往跟演講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比較類似於發表自己知識系統內與演講主題有關的感想,而不是追著演講內容質問。
念數學的人問問題往往會跳很遠,一下子就進入無法理解的空間。

之所以會有這樣形式的歸納分析,是因為從上大學開始,
我在在發現不同的學科,訓練編成方式有極大的不同。
而每次聽 CTS 物理組的演講時,也都讚嘆於物理系老師犀利的提問。
這就讓我懷疑,到底哪一種訓練對學生比較好:

對於一個在往後日子要做研究的人來說,怎樣的訓練方式比較有幫助?
大學時就唸生物,真的比唸完基礎科學再跨領域做生物研究的人好嗎?

我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大學時就唸生物並不是件好事,
擁有這種青春洋溢的頭腦及生命力的時刻,應該拿去念數學物理化學。

然後,之後再來做生物。

原因是,生物是一種描述性的科學,
所有的生物學知識都不需要「理解」,
因為那僅僅是一坨堆積而成的訊息,
你只要「接受」就好了,你只要接受它成為事實就好了,
而所有的生物學研究都只是在發現關於真實的新訊息而已。

所以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猛 k 一個月生物學課本後變成生物專家,
要用的時候跑去翻一翻課本就好,不需要時時記在腦中。

當然這樣的講法有些瑕疵,因為如果對既有現象不熟悉的話,
那看到一個新的現象很可能不會發現他的特殊或異常,
所以對現有知識的熟悉在某方面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我現在在講的不是這個層面的東西,
而是更高一層的,關於提問能力的東西。

所以這樣又回到我們的標題:提問力的重要。

我覺得,基礎科學的訓練裡很大一部份是在教學生如何發問,
而這是生物學訓練、傳統社會學訓練裡缺乏的東西。

生物學只是告訴你一堆知識叫你背起來;
社會學只是告訴你一堆人的觀察和理論,叫你背起來(當然還要理解)。
而不會問你:「所以,我們得到了什麼?」「所以,我們可以幹嘛?」「所以,…」

沒有,沒有那個「所以」。

所以我們的知識活動在「接受」「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之後就停止了,
我們汲汲營營的在那既有的基礎上尋找更細微的真實的輪廓,
我們迫不及待的把這個理論那個方法用在新的研究對象上,
為的只是將現有的東西描述的更完整、資料充實的更豐富。

這就像瞎子摸象,你對大象左腳的理解再怎麼接近真實,
你還是不知道大象整頭長怎樣。



關於提問以及知識的探索,我的理解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rigin2 的頭像
    origin2

    囈語二三,,

    orig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