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typical action film...or shall I say, much more classical, a western film.
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動作片,或者更古典一點,一部西部片。


美版宣傳海報,點下去會有大圖,courtesy of imdb

Mark Wahlberg 在本片中的表現相當稱職,完全就是個典型銀幕硬漢的樣子,堅毅的表情、不太笑,也不太流淚,冷靜而迅速地完成故事交代的「任務」。全片從頭到尾我只有一個地方感覺到演技的不連續,那就是在開頭他用急救粉治療槍傷後,臉上跟手臂上疼痛的感覺就突然不見了,好像完全沒事一樣,一直到從從河裡起來後這疼痛感才又出現,這算是一個滿明顯的不連戲的地方,不知道是拍攝途中有改過劇本還是 Wahlberg 忘記要演出痛的演技、然後導演也沒注意到...除此之外,他在片中整體給人的形象很連貫,「就是那種銀幕硬漢」(笑)。


台版宣傳海報,可以看得出來 Mark Wahlberg 是飾演一名銀幕硬漢(笑),點下去會有大圖


臉上充滿剛毅線條、渾身肌肉的銀幕硬漢,右肩上還有槍傷呢 XD 一樣點下去會有大圖

這部片其實沒什麼好講的,原因是它是非常單純的一部動作片,那種發生一你就可以準確預測後面二三四五六七八的那種動作片。而動作以外的元素所佔的份量非常的低,低到大概可以忽略的地步...

當然,這種片不會有什麼內容。不過也既然是這種類型的片,所以根本就不會有人預期它會有些什麼高深的內容或深切的反省,也不會有人對超級直線性完全可以預測的敘事結構有所怨言。因為畢竟,這種片是在你前一天只睡三小時的午夜十一點五十分看也不會有任何觀覽障礙的。它就是這樣的一個不用花大腦去理解,只要身體去在戲院就好的純粹娛樂片。


女主角 Kate Mara,她在片中的遭遇除了親熱戲不夠多之外其他大概都可預測(笑)

好,所以這部片的「類型」介紹完了,接下來講講我對電影的評價。

這部片原則上是一部很好的動作片:簡單、明瞭、緊湊、動作多、爆破多。導演 Antoine Fuqua 之前也拍過許多動作片,像是《King Arthur》《Tears of the Sun》《Bait》《Ther Replacement Killers / 替身殺手》跟最著名的《Training Day》。按照我看他之前作品的經驗,這導演對於掌握一個典型好萊塢動作片該有的要素的技巧非常好,敘事節奏抓的很恰到好處,快慢段的交替與各段長度都滿恰到好處的,不會像《Frank Miller's 300》一樣有節奏交替過快的問題,每一段緊湊 action scene 的長度也夠長,不會讓觀眾覺得沒有被興奮到。以動作片來說,本片差不多有 Michael Bay《Bad Boys 1, 2》的水準了,無巧不巧,被拿來當作 reference point 的《Bad Boys 1, 2》也是算是開頭講的「西部片」之一...

除此之外,雖然這部片裡面 take 跟 take 間經過剪接之後跳躍頻繁,但是除了最後一場在山頂上的狙擊戲之外並不會給人眼花撩亂之感,而是與一般人在 action 的緊張過程中那種慌張回頭望的視線快速移動很接近。當然,這樣講就表示最後一場狙擊戲的換鏡頭有點太快,因為導演在那一幕裡面放了個「要仔細觀察並且用頭腦想才會理解的故佈疑陣」,換鏡頭太快的結果就是觀眾無法有足夠的時間觀察那一場戲裡面發生的所有事情、以及角色之間的關係,所以看完之後很可能會一頭霧水,除了完畢後明白秀給你看的結果之外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anyway,除了這一場戲因為畫面留太短、跳動過於快速所以很難懂之外,其他的快速換鏡頭都恰當的表現出人在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時的視覺感受,非常的 action。


適度地替本片提供了一些喜感的男配角 Michael Peña,應該是位印度裔。點開會有大圖

然後我不得不稱讚一下這部片的攝影,雖然我不知道應該把這筆功記在 cinematographer Peter Menzies Jr. A.C.S. 的頭上還是導演 Antoine Fuqua 的頭上。之所以會這樣講的原因是,看了 Peter Menzies Jr. 的 resume 之後覺得他之前負責攝影的作品有些實在是不怎麼樣...這些包括了《Miss Congeniality 2》《Man of the House》《Kangaroo Jack》,其中後二者還名列 Rotten Tomatoes 史上最爛 100 部電影之中...不過裡面也還是有像《Lara Croft: Tomb Raider》《Die Hard 3》這種暢快淋漓的片,以及《The General's Daughter》這種緩慢推移的慢調子片。如果再跟導演 Antoine Fuqua 之前的片比較一下,會發現《Shooter / 狙擊生死線》這種攝影風格其實跟他之前的一些片都滿像的...《Bait》或《Training Day》之類的。所以除非跑去訪問導演,不然我想要確認到底誰對本片攝影影響比較大可能有點困難。閑話休說言歸正傳,這部片的攝影到底哪裡好呢?其實大致上也就是那個很能表達出現在故事內容的攝影機運動(例如說主角都適度的被放在畫面中,放大比例相當適宜,該全身的時候就全身,該特寫的時候就特寫)以及有重心但是卻又不會只偏一邊、有考慮到配重的構圖,嚴格講算是沒什麼缺點的中規中矩攝影。


有重心但卻又不至於失衡的構圖之一


有重心但卻又不至於失衡的構圖之二


有重心但卻又不至於失衡的構圖之三

這裡面特別有兩個地方令人印象比較深刻:第一個是開頭第一場戲直昇機墜落的 scene ,追著冒煙而搖搖晃晃的機尾,直到整個畫面都被黑煙蓋住,把這個黑煙當直淡出換幕,老實說這個手法還滿不好萊塢的,而比較像是歐洲文藝片會用的手法...這不知道是誰安排的就是,總之在這部片裡面看到這一幕還滿特別的。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後一幕主角駕車從長直公路中開過去的場景,這邊連續放了「車子開過來」與「車子開過去」的兩個鏡頭,模擬人站在路中間,看到車子開過去之後回頭望著車子遠去的視線,只是這兩幕的視點不是一般常見的「站在路旁」或「蹲在路邊」的視點,而是「在路中間」的視點...所以車子開過來然後直接跳切車子開過去,畫面本身很對稱,以致於給人一種奇妙的錯置感...也是一般很少在好萊塢電影裡面看到的手法。

然後講一下這部片的特效,跟現代(2000-)的 computer generated 電影特效比起來,這部片很大一部份的特效是用「傳統」的方法做到的,也就是,典型好萊塢動作片裡面爆破場景的作法:燒汽油。這點可以從片尾 credits 名單看出來,裡面負責傳統特效的人員數目跟電腦特效人員的數目差不多即可見一斑。本片另外一個很典型的視覺特效則是槍口發射時的火花,這邊採用了很典型的六角菊花形...也就是這樣→「*」

配樂部分也是很典型的好萊塢動作片配樂,大體上採用了類交響樂編制的寫法,利用管樂的部分烘托出場景「宏大」的氣氛;至於 action scene 的部分則採用比較電音的現代搖滾樂,配合槍響給觀眾一種激烈的、目不暇給的動作感。某個充滿「愛國情操」的 scene 裡面也一如預料般響著充滿愛國感的配樂。

至於音效,就是音效嘛(笑),很一板一眼中規中矩的動作片音效。我想這是因為這部片裡面大部分的音效都是很傳統的「槍響」與「爆炸聲」的關係。裡面一些「子彈打到鋼板」時的聲音倒是很仔細的區分出不同的鋼板厚度的不同聲響,音響監督在這方面還滿用心的。

最後來講一下一點劇情跟劇情的背景設定,以及為什麼我要在前面寫它是一部「西部片」。

(以下恐有雷)





就如同電影裡面某句台詞寫的一樣,這邊對「西部片」的定義是那種「好人必勝,而且事情(壞人)一定可以用幾發子彈解決(懲罰)」。雖然在本片裡有出現過像「這個世界不是像西部片一樣,子彈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之類的話,不過這部電影「一點也不」後現代...因為它馬上就在下一場戲把前面那句話打一個大叉叉 XD 簡單說就是,雖然尾巴的地方一度讓觀眾以為壞人「好像」不會受到懲罰,但是最後還是加演了一場「英雄主角把壞人通通殺光光」的戲 XD

導演 Antoine Fuqua 雖然之前的《Training Day》裡面大部分是後現代的、壞人不被懲罰的劇情,但是到最後 Denzel Washington 這個壞人還是受到了懲罰,自作自受,雖然主角 Ethan Hawke 顯得好像很空虛,不知道什麼是對錯是非了。所以老實講很難判斷最後面這個結局到底是誰安排的,是製片、原著、screenplay抑或者是導演,總之加上這場戲讓人有點啞然失笑:前面不是才說壞人不一定會受懲罰、子彈不是萬能嗎?怎麼下一幕馬上就讓壞人被子彈懲罰了呢?本來看到倒數第二場戲還以為壞人就從此逍遙法外,以為這是一齣典型後現代對改善現實毫無希望的電影,結果下一幕馬上就給你扭轉回來,演出前一幕被批評毫無實現可能的「西部片」劇情...

尤有甚者,最後結尾的時候劇情設定讓主角開著一輛 2nd generation 的 Ford Mustang 離去,而且車身上有典型的兩條直白線的塗裝...這分明就是大美國西部主義電影裡面主角才會開的車啦...


1976 年 Cobra 2 裝飾版 Ford Mustang,藍白線條塗裝

這樣,還不是個「老西部」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ig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