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去看了,果然就是平平而已。



首先,就電影的角度講,故事選的不是很好...
劇本太平鋪直敘,沒有轉折,也沒有太大的意外,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個人是覺得,雖然一般來說劇本太平直的問題應該要去打寫腳本的人屁股,
但是就地海戰記(下稱:格得戰記,因為原名為ゲド戦記,直譯的話即為格得戰記,地海戰記是英文副標 Tales from Earthsea)來說,改編故事的原著也要付一半的責任...

為什麼這樣講?純粹是因為格得戰記乃是 Tales from Earthsea 這部長篇奇幻小說的其中一段故事而已。任何有看過這種長篇奇幻小說的人都知道,大概不用期待什麼峰迴路轉、特殊的敘事結構、令人意外的事件之類的東西。故事純粹就沿著時間軸在各個不同的地點正常地展開。

所以既然原著就已經是一個平鋪直敘的東西,那除非改寫腳本的人功力異常的高,否則電影也會就這樣平鋪直敘下去。而且格得戰記原則上是一個宏大的奇幻世界的「一次事件」,或說一個切片,在這樣的狀況下導演 / 腳本如果要對原本的敘事結構進行大的更動不像短篇小說來得容易。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看過比較好的小說改編作品像是市川隼的《東尼瀧谷》,不過這原作只是不到一百頁的小品;張藝謀的《活著》,腳本是原著自己下來改的;荒戶源次郎的《赤目四十八瀧心中未遂》,這本來就是個怪小說;Brad Silberling 的《波特萊爾的冒險 /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這故事相對來說比較像是一堆短篇的集合;只有Tim Burton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跟《地獄新娘 / Corpse Bride》有比較令人驚豔的演出,不過 Tim Burton 的改編電影也是以改動幅度大聞名...另一個改的更誇張的是《蘭花賊 / Adaptation》,這等於是編劇 Charlie Kaufman 把原作吃進去消化完畢再吐出來的重製品...

唯一算比較例外的就是Richard Linklater的《心機掃瞄 / A Scanner Darkly》跟今敏的《盜夢偵探 / パプリカ》,不過這些也都是單本獨立作品就是...

所以基本上如果是大長篇的作品要改編成兩個小時的電影而且又不想變動太多,沒打算隨時給觀眾來個「意外的驚喜」的話,那電影不是得像《魔戒 / Lord of the Rings》一樣六小時的線性敘事,就是像這次的《格得戰記》或之前的《霍爾的移動城堡》一樣沒頭沒尾的...

而且,這次寫腳本的還是完全沒經驗的宮崎吾朗,讓這個情況又更加惡化了...

ok, 這是腳本的部分。
接下來談談畫面。



Ghibli 作為一間專做劇場版動畫的工作室,在作畫上基本上比較不會偷料,乖乖的用著 24fps 的全動畫,不如 TV 番組一般有經費的壓力。人物的動作流暢、需要老實一張一張畫的人物轉向也大量使用。但是!!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奇幻小說的主人翁大多是一個風塵僕僕的行者,這部電影的顏色相當...實際,或者說是單調乏味。沒有太多鮮豔的色彩,只有不斷不斷出現的樹與草原。相對於上一部《霍爾的移動城堡》來說,這次《格得戰記》的顏色單調許多。話說回來魔戒的顏色也不太鮮豔,很乏味,或許真的跟奇幻小說的本質有關。

至於運鏡,如同許多人之前曾經 comment 過的一樣,Ghibli 最近好像很喜歡放「自天空俯衝下來,到海平面之前再往上及拉」的這種場面,就像二戰時候的俯衝視轟炸機一樣。《神隱少女》裡面的白龍;《霍爾的移動城堡》裡霍爾的鳥姿跟火精靈;《格得戰記》裡面的龍也是。雖然說運鏡手法跟戰鼓一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但是至少這跟好萊塢電影裡的爆破一樣,會讓人震動一下。
但是在這個之外,就有很多...太平鋪直敘、多餘的鏡頭了。例如說一開始亞刃跟著雀鷹到城裡的時候;亞刃跑去山丘上找瑟魯的時候,這些鏡頭 shooting 的角度不是很好,而且有些 take 很多餘,於是有些 take 開始的點就變得不太對。總之,從大部分的運鏡手法來看,都可以看到相當生澀的痕跡,既沒有動畫才能出現的特殊視角或運動,也沒有好的一般電影的鏡頭運用。

從這個上面來說,這部片充分的表現了宮崎吾朗作為一個新手的樣貌。


例如像這張圖,用的是一般電影最常看到,也最簡單的作法:對著人臉的平視角度,中等焦距鏡頭拍攝的。本片大量用了這樣的鏡頭,而且主角常常沒什麼表情...
這張圖也可以看出本片偏向單調的顏色。



然後音樂。這部片的配樂不是久石讓寫的,老實講我比較喜歡久石讓的配樂,因為「比較好聽」,雖然有的時候配樂太好聽不是件好事,因為某種程度上會搶走畫面的風采。不過《格得戰記》的配樂也太樸素了一點,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實際上是有的喔),除了中間的插入歌「瑟魯之歌」之外,沒有一首曲子能讓人在看完電影之後還留有深刻印象。《格得戰記》裡面有兩首有歌詞的歌,一首是上面提到的「瑟魯之歌」,它也出現在預告片裡面;另一首就是 ED ,「時之歌」。令我有點驚訝的是,「時之歌」的作曲是我很喜歡的新居昭乃,很久沒有在螢幕結尾的名單上看到她了,有種說不上的感覺。(不過雖然如此,時之歌還是沒有很好聽,遠不如瑟魯之歌)

瑟魯之歌非常好聽,從 vocal 的清唱開始,手嶌葵的聲音結結實實的打入了我的心,但是就跟新‧龍貓森林裡的一個 comment 所說的一樣,導演跟配樂在這邊放的手嶌葵清唱太‧長‧了。長到有點錯愕甚至無聊的地步(因為瑟魯之歌就是同樣的旋律重複三次,只是歌詞不一樣),我自己是覺得,其實在第二次反覆的中段到結尾處就可以讓背景音樂淡入,到第三次反覆的時候有豐富而宏大的樂器與手嶌葵的嗓音互相交織,反正後面亞刃會被感動到哭,背景音樂在瑟魯發現他在哭的時候再淡出就好了,橫豎在下一個 cut 就跳轉到兩個人已經坐在石頭旁邊談心...劇情本身跳很大,所以配樂跳很大也沒關係。


第二版的日本預告,背景的音樂就是瑟魯之歌,預告裡的版本是有配樂器的,我上面說的就是類似這種配法



以上就是我大致對這部片子的感想,如果想要更精闢的分析,請到新‧龍貓森林,因為我不是 Ghibli 專家,雖然很多部都看過但是都只有看過一次,龍貓大王才是真正對 Ghibli 的過往跟傳統瞭若指掌的人啊!



最後來講一些片子以外的雜言。

雖然說《格得戰記》是 Ghibli 出品的劇場版動畫,但是從最後的原畫跟動畫來看,也有部分外包給韓國還是大陸的工作室做了。我不是說韓國或大陸的品質不好,事實上在《格得戰記》裡面作畫素質很一致,沒有突然變形這種事情,所以基本上外包並沒有造成品質低下。
不過終究,看到連 Ghibli 的劇場版都開始外包之後,有種江河日下的感嘆,要在日本本土做動畫花費越來越高、製作公司又沒有增加、凡是都講求 costdown 與成本控制,外包製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以後血統純正的日本動畫恐怕只會越來越難看見。

還有就是我看的這一場(新竹大遠百威秀,日文版)的片子拷貝好像狀況不太好(還是威秀的機器有問題?),中後段一直有斷斷續續「啪搭啪搭」的雜音,在瑟魯唱歌的時候非常明顯的聽見了...而且對觀影心情影響滿嚴重的。大約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結尾一直都有雜音,不過除了瑟魯之歌那段以外,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動作場景,音效大得很,所以雜音不是很明顯。不過到了最後放 ED 的時候又可以很明顯的聽到。

最後是字幕的問題,感覺上這份拷貝是拿威尼斯影展的拷貝來加工的,因為整部片的下方都有巨大的英文字幕,這個字幕佔據了正常放字幕的地方,迫使中文字幕必需要放在更上方,而且通常只能放一行,遇到較長的句子就必須迅速跳下一行。這點在片頭的那段文字的翻譯處最明顯。
而且很誇張的是,有些地方中文字幕的位置還上錯了...上到原本中文字幕應該在的位置,所以就跟英文字幕疊在一起 orz 由此可知那個英文字幕絕對不是跟中文字幕同時上上去的,大概是上中文字幕的時候應該沒有每行都確實的設定上移,所以有些就跟英文字幕疊在一起了。
那為什麼會覺得是威尼斯影展的呢?因為到目前為止已經上映的地方只有日本、南韓、香港、荷蘭跟台灣。前三者不太可能要上英文字幕,荷蘭的話...沒在荷蘭看過電影,不過荷蘭人的母語畢竟不是英語,所以在現在已經上映過的地方,只有威尼斯影展是「一定會有英文字幕(循國際性影展傳統)」的地方。
還有一點很草率的地方,好幾句中文字幕的最後一個字都是*的符號,好像是要校正還是不太確定要修改的地方,然後沒改或是改完忘記把*號修掉...
另外就是很多句背景路人的對話跟 ED 的歌詞沒有中文翻譯。(但是這些都有英文翻譯...所以我認為這根本就是兩組不同的人上的字幕)

真不知道博偉在想什麼,居然拿威尼斯影展的拷貝來放,而不是日本國內版.....



喔對,首席原畫是田中敦子唷 =)
很久沒看到這個名字了,真懷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ig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