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我在 p2 某李大人(XD)的板看到的一篇轉錄文,內容是追貓的日子,裡面作者拍攝了生活四周所遇到的野貓們,我覺得拍得很好。(雖然某些照片本身的構圖或什麼可能不是那麼完美,但是整系列作品動機與意念很清楚,作為一個單一的 series 作品,相當完整,完成度很高。而且畢竟這是野貓呵。野貓哪有家貓乖呢 :p)

後來看到他 blog 的標題,aloke,怎麼看怎麼覺得眼熟,於是上了 ptt photo 板翻了一下他以前的文章,發現他曾經發問過,關於 lomo 攝影新手的一些問題,當然下面 photo 板板眾的推文是一面倒的「反對」從 lomo 入門攝影這件事,覺得那些「所謂的」「lomo 新手」在拿掉 lomo 相機的特效、不確定性之後水準跟自己一樣...或甚至還低下不少。

這基本上跟我一直以來的觀察和想法抵觸。

就像在前文末,我提到我對 ptt *某個*板的看法一樣,我之所以不喜歡去那個板,甚至有一段時間完全 zap 掉那個板,的原因是,那邊跟傳統攝影討論區一樣,充斥了太多的器材迷,技術與器材的討論遠超過作品的發表,而且作品的發表也很少有人回應。高調的那些「大人」們,拍出來的東西卻「根本」不怎麼樣。明明是已經挑過的網路相簿,卻還要嘴硬辯稱說「那不等於作品集」。是啊,我是知道那不等於作品集啊,但是真要你挑作品集的話,可能連一張及格的都沒有,這算哪門子的作品集...

更何況,雖然我在那個板也是回應技術性文章居多(畢竟我跟雅櫻一樣,覺得美感是很個人性的東西,只能說「我喜歡...什麼」,只能建議「我覺得...什麼」,像「我覺得那什麼根本很爛、是狗屎」這種話只能在私底下偷偷講,不能公開明著說),因為自己哲學(美學是哲學的延伸)的訓練不夠,所以不敢對此發言。但是就我所看到的文章來說,半桶水真的很多。不管是技術性的還是哲學性的。而且這些半桶水還真的都覺得自己是滿的,滿到要溢出來,高調的要命、自傲的要命。每篇新手發問的文章後面都看的到他們的推文,而且往往是酸一句或者推個讓人一頭霧水的錯誤訊息後就閃。甚至還有個總是拿「錯誤」的「大陸人」「自己」「土法煉鋼」摸出來的「網上分享」當作聖經,藉由「證據」這些駁斥他人從 wikipedia 甚至 Photography 9/EManual of Photography 9/E 裡面提出來的東西。相形之下,lomo 板的板眾,大概是因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新手的關係吧,所以相對而言,謙沖自牧許多。對於他人的建言或提醒、甚至是觀念上的指正都比較能夠接受。發一篇真實的「打破迷思」這種事情的文章,在 lomo 板比較容易被接受,不像*某個*板一堆人會不以為然的以他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回嗆、死纏爛打也不肯接受「自己是錯的」的事實。

所以我越發越不喜歡上*某個*板,而比較喜歡去 lomo 板。(雖然我還是手賤啦,老是會把*那個*板再 yank in 然後 search 出來...)

下面的文章是我在看完那位追貓的日子之後,在那篇文章後面寫的 comment ...大致上是說,為什麼我跟他一樣,也覺得 lomo 板的新手拍出來的東西水準平均而言甚至比*那個*板的「老手」還好很多的原因...當然文章一樣有再作些許的修改,不過基調上是一樣的...

以下是正文:



***本文開始***



我是在別人的 p2 個版看到的轉錄文。

覺得你的 ID 很眼熟,去 ptt photo 翻了一下,看到你一篇文章,講 lomo 攝影者跟所謂「傳統」攝影者作品之間的差異。其實我也覺得那些 lomo 攝影者拍出來的照片比 *某*板這些「所謂」「專業」「進階」的人好太多了...即便他們是新手,即便他們對攝影(技術)一知半解。

我認為原因在於,按快門對他們來說不太帶有一種器材的羈絆,拍照片是很 free 的,(唯一的 concern 大概是每按一張的成本 = =" 他們好像都很 care 這件事),更何況這種 freedom 是「指定」在 lomo 教條裡的。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能夠更自由的思考框線的邊界與意義在哪裡、感受清晰與模糊的差異性、拋開「細粒子」細膩影像的束縛...而這些往往都是所謂「傳統」攝影玩家無法拋開的包袱。

當然這又牽扯到這些所謂「傳統」的玩家是怎麼踏入攝影這塊領域的。我的看法是,在台灣(其實在美國也一樣),絕大多數的「傳統」攝影玩家都是從器材開始入門的,每天花很多時間、拼了命的研究那些微的器材之間的優劣差異、看著他人手上新奇怪異的機絲垂涎、鑽研新機、老機、手動機、自動機、數位機...有錢一點的買 Leica, Contax, Hasselblad, Zeiss, 窮一點的總冀望自己有一天能夠買到「大三元」,而討論區上也幾乎都是這樣的文章,器材、器材、器材。

至於那些死忠的底片擁護基本教義派,就更不用說了。不僅不願面對數位已經全面獲勝,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已經不輸底片,使得底片已經幾乎敗亡、最終只會成為藝術家的某種媒材而已的這件事之外,還拼命的吹捧誇大 4x5 以上大片幅的「細膩」與「放大的可能」。試問,放這麼大的照片有誰會靠那麼近看無比放大的細節?即便細節比較多,那畢竟也是放大過的東西,與同樣巨幅的油畫一筆一畫描繪上去的細膩度完全不同。更何況,他們總是躲避不談大片幅的笨重與不便性了。除了有特殊須求的職業攝影師之外,這年頭誰會想要帶個這麼巨大的東西出門?又不是上世紀初、1920s, '30s pre-leica 大家都還用 plates 拍照的年代。他們只是兀自地蒙住自己的雙眼、持續的強詞奪理而已。

在這些只注重器械的地方,人們欣賞照片的角度不在構圖、意念與整體的美感,而是細緻與否、清晰與否、顏色飽和與否,更重要的是,每一禎漂亮的照片,後頭總有人接著問「請問您是用哪台相機拍的呢?」器材的迷思無所不在,而且非常難以擺脫。(坦白說,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會想一窺到底拍出好照片的對方用的是什麼相機,以及在電影裡看到相機會莫名的興奮)

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在器材之海裡尋尋覓覓數年之後,某一天突然頓悟,「真正的」發現,原來攝影是什麼(這當然跟那些常常把眾所皆知「鏡頭後面的腦袋比鏡頭本身重要」一天到晚掛在嘴上,卻又不敢面對自己就是這種人的板眾們不一樣)、原來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在那一瞬間,他發現了自己的「美」是什麼。從此之後,他才「真正的」展開自己的「創作」之旅。

雖然說身為「器材迷」的羈絆很難完全的擺脫,但是逐漸逐漸地,在創作的旅程中,終究能夠把它脫在地上。時間會把它帶走的。

最後,我覺得觀看各個當代藝術的展覽對自我啟發非常的有用,也有助於自己擺脫器材的束縛。因為你會發現,那真的只純然是一種媒材、一種手段而已。最初也是最終在腦海裡的發想,才是最重要的。



共勉之,希望您在澳洲也能一切順心,願謬思與你長在。



***本文結束***



最後補充說明一下,雖然我在前文說,「要得到『某些特定所謂 lomo 風格』的圖片,你不一定需要 lomo 相機」,但是這不表示我反對 lomo。就像我在寫的一樣,lomo 基本上是一種態度、一種面對攝影的態度、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而我自己是覺得,這種態度是好的。甚至很多在攝影史、全球攝影界佔有重要地位的大師,也是抱持著這種態度在創作的:「我(主要)所拍攝的僅僅是我生活周遭的東西而已,因為只有這些東西與我親近,對我有意義,所以我才能賦予(這些拍出來的)影像意義。」

對我來說,攝影「創作」就是這樣的東西。

當然,隨著每個人心中的「美」不一樣,他所追尋的東西也就會不一樣,但是這個(對自己有意義)的概念是相同的。即便是時尚攝影師
Annie Leibovitz, 在她自選的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 攝影集裡面,她選的也是那些「對自己有意義」、「在自己生命中留下巨大印記」的照片。更別說本來就很難懂的荒木經惟Araki by Araki 了。

真的,就只有這樣而已。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自己生活垂手可得的事物。





同日 UPDATE:

在我的 comment 底下 aloke 回了這樣一段話:


感謝你的 comment 跟引用。那篇應該是滿久以前的文吧 ~ :P

從對器材的愛好而非題材的愛好入門的攝影者的確常常會陷入一個框架裡,最後拍出畫質極好卻極空虛的照片。如果概念跟技術要選一邊站,當然是站在概念那邊。不過事實上要實現你腦中的概念,常常沒有相應的技術知識是不行的,例如如果你要把圖放大輸出,你不能對解析度不要求,你要拍動物,你不能不知道什麼相機適合你,有什麼裝備可以用,怎麼用,你要棚拍,總不能沒有棚,或者根本不知道棚怎麼用,對光的效果也不了解吧 ??? 所以對於。當然我了解你想說的跟你看到的現象,我這麼說是不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是了 ~


而我對他的回應則是:


yeah I know, 但是這些人的羈絆太深了。大師們的機絲也都很多,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去「刻意」「提到」這些東西,不是因為他們已經很有錢,或是這是他們的日常生財工具,而是,對他們來說,他們已經跨越器材的藩籬,進入你所謂「知道要拍什麼該怎樣的器材」的境界了。能這樣自由自在地擺脫器材的束縛、從心所欲的人,其實在那個板上少之又少啊...

這才是我的感慨,大家都只會把「拋開束縛」掛在嘴邊,但是卻不願面對自己被圈緊束縛落入泥沼的真相。


我當然知道真正的 professional 知曉的背景知識跟技巧也絕不會少,他們所需要的不只是那創作的攝影眼而已;但是那並不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或 professional 的原因:真正需要的是,那不受束縛的心。而且我也知道那些討論區、某版也是有些已經跨越藩籬、真正在創作的人,但是這些人少之又少(而且重點是:他們往往很低調)。我所主要討論的對象是那些「高調」的大部分人、那些自詡「專業」的「業餘」玩家,而非這些「低調」的創作者。這些低調的創作者才是我們該鼓勵的,不是嗎?我寫這些文除了發洩情緒(XD)之外,畢竟還是希望能就這樣打醒還在迷思夢境裡的一些人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ig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